在1925年,被誉为民艺运动之父的柳宗悦以及河井宽次郎、滨田庄司共同提出了日本前所未见的崭新词汇与观念——民艺,同时依据这个源起于“民众的工艺”简称的名词,共同起草《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意书》,从此开启影响力遍及东亚的民艺运动风云年代。
而在民艺运动中,食器,作为每日生活必备的器物,更是柳宗悦及其他民艺运动核心人物最频繁用来举例左证、贯彻民艺理念的实践对象。也因此,民艺运动深深影响了当代日本生活食器中的美学意识,并且改变了日本人餐桌上、心灵里的选择与思维。
柳宗悦和日本民艺馆
重新关注生活中的“器物”
身处于1920年代的日本,柳宗悦认为很多人对于生活中的器物已经慢慢地不珍惜。当时的人们称这些生活器物“杂器”或“下手物”,并且以一种轻慢的态度对待它们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,林承纬认为:柳宗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,他认为这些器物其实是有价值的!藉由宣传民艺运动的精神,他最希望传达给日本人的讯息是:你们生活周遭所存在的器物,其实是很美的,请重新欣赏它们吧。
柳宗悦认为继承了过去传统的日常生活器物,必定保存了经久的美感。他甚至曾在《工艺之道》一书中指出:想象一个世纪前的厨房,那绝对是能令人惊叹万分的美术馆吧?由此可见他对于生活、食器以及民艺传统的珍视与看重。
用是一切本质
对于许多在柳宗悦之前的艺术家、美学家来说,对于工艺品的关注大多以创作者、美感价值为主要研究的面向。然而柳宗悦并非如此,林承纬认为:他反倒是会去思考这件器物被谁使用、使用者如何感受到物的实用性、功能性,这是一个相当重要且关键的课题。
工艺品的实用性也唯有透过使用才会被发现,这也是柳宗悦民艺思想的根本。实用是民艺品存在最根本的基础,这就是他的核心精神。关于这一信念,柳宗悦除了以论述的方式详加说明之外,还曾有这一段生动的描述:器物因被使用而美,美则惹人喜爱,人因喜爱而更频繁使用,彼此温暖、彼此相爱,一起共渡每一天。由此,可以见得他坚定且真情流露的态度。
以手和身体去“感受”
器物的美感要如何去感受才最真切呢?柳宗悦曾这样指出:识器者,必定亲手触摸、双手捧起器物,越亲近越不舍器物离身。不只是手的接触。
古代茶道家以唇来感受茶器带来的温暖与亲切。而强调人们与器物之间手感、身体感的观念,也直接影响到他的儿子——设计大师柳宗理。当他在制作汤匙时,会先少量打造几个汤匙模型,自己亲手用过、觉得顺手,才会开始量产,这和当代很多设计师的作法非常不同。而这正是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对手感的坚持,并且透过实践进而发扬光大。
平易近人的平均“美”
柳宗悦认为平易近人代表着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,以及充分生产让人们容易取得的普及性,以工艺的角度来说,制作单纯的器物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。柳宗悦曾引用过古印度诗圣卡比尔(Kabir)的诗文:单纯的结合最佳」来说明单纯为美的道理,若是以柳宗悦的工艺理念来看,所谓单纯的结合,包括了以下几项元素:简单的制造过程、自然的素材、不雕琢的装饰。